臧峰宇| 以新的文化使命谱写中华文明时代华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为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掌握“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南。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以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文化力量谱写中华文明时代华章。
刘志洪、杨熙贤丨马克思人的依赖性思想及其意义
把握马克思人的依赖性思想的实质含义,解析第二大社会形态真实存在的“人的依赖性”及其与“物的依赖性”和第一大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之复杂关系,对于深化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和现代人存在状态尤其是依赖状态的理解不无裨益。
张文喜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和牺牲观的批判
一当资本主义开始通过劳动力的商品化来控制生产的时候,为人们打开了从生产的观点观察社会及其牺牲现象的视角。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一切现象的全部联系的总和的视角看,一部分人靠牺牲另一部分人来强制和垄断社会发展的现象,不是出于哲学和宗教意识形态领域生产的所述牺牲供品作用的模式或神正论的模式,而是出于人与人、人与自然对立的现代性经济模式才能得到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要强调的,不是从与宗教的类比上观察这一现象,而是从经济性或交换价值的视角观察之。如果说宗教的牺牲观根本上是生者对于死者的负债意识,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则是否定的辩证法。在作为迄今人类生产力的最大化系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作为新的生命形象的无产阶级表现为伟大的人类解放的精神,而纯粹现代个体性则是以一个治愈抽象普遍主义疾病为标志。造成这一切的是人类生产力的一种伟力。无论是人类曾经的共同聚集还是其现代的分离,都需要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或扩展到我们迄今尚未洞悉的牺牲的辩证法,才能够解开历史的谜团。
欧阳谦 | 当代哲学建构的社会学面向
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哲学的当务之急是要回应现实的诸多矛盾问题。因此,当代哲学建构的社会学面向就显得尤为突出。如何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社会认识范式,这是摆在当代哲学理论面前的时代课题。围绕着现代性批判和后现代性矛盾的反思,围绕着技术发展和文化多元的讨论,当代哲学进入到社会学领域,从而演变出了各式各样的“社会理论”。这些“社会理论”可以说是当代哲学的逐渐社会学化的产物,也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的不断哲学化的体现。当代各种社会理论不断地更新其社会研究的问题视域和方法论原则,因而呈现出一种跨学科的或者后学科的理论研究样式。在危机中孕育着发展,这应该是当代哲学发展的社会学面向的正面效应。不过,作为某种社会学化的新兴哲学,这些“社会理论”的解释力和批判力是有待实践验证的,其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还是有待进一步完善的。
罗骞;王肖帆|历史唯物主义的四条基本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代表了时代精神的精华。世界观原则的历史性、方法论原则的总体性、理论原则的批判性以及价值原则的人民主体性,充分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的当代性质。这些原则要求以历史的眼光,在总体性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的过程中批判性地把握存在及其观念。因此,历史唯物主义将现实理解为开放性的发展过程,将理论看成是面对现实和面向未来的对象性意识。正是立足于这样的思想原则,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引领着时代的发展,是名副其实的当今之思想。